n118709

一秒下单几十次?A股“快枪手”要收敛!新规划红线

你还在盯着K线图琢磨“这只股票MACD金叉了,要不要买”时,有人的电脑已经在一秒钟内完成了几十次买卖。这就是高频交易——股市里的“闪电侠”,也是不少股民眼里的“割韭菜专业户”。以前咱总说“炒股炒的是心态”,现在发现,心态再好也干不过人家的电脑速度。10月14日,深交所突然甩出《程序化交易管理细则》,第一次明明白白告诉你:啥是高频交易,以后想这么玩,得先过我这关。这新规到底是给高频交易戴上“紧箍咒”,还是雷声大雨点小?普通股民的春天,真的要来了吗?

先搞懂:高频交易到底是不是“股市外挂”?

咱先别上来就骂高频交易“不是好东西”,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个啥。说白了,程序化交易就是给电脑写个“炒股剧本”,让它按剧本自动买卖——比如你设定“股价跌到30块就买,涨到40块就卖”,电脑就会24小时盯着,到点自动下单,不用你熬夜盯盘。这东西本身没问题,甚至挺方便,很多机构和大散户都在用,省事儿又高效。

但高频交易不一样,它是“剧本写得特别快,快到离谱”。普通程序化交易可能几分钟、几秒钟操作一次,高频交易是“一秒钟操作几十次,甚至上百次”。想象一下:你在手机上下单买100股茅台,手指刚点到“确认”,高频交易的电脑已经把全国股民的下单信息扫了一遍,提前知道“现在想买茅台的人多”,立马用更快的速度先买了1000股,等你下单时,股价已经被它推高了1毛钱,你买进去就比它成本高,它反手就把1000股卖给你,一秒钟赚100块。你还没反应过来,人家已经赚了一套煎饼果子的钱。

这还不是最狠的。高频交易最让人恶心的是“撤单比成交多”。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,问了10个摊位“白菜多少钱”,每个摊位都报了价,你听完扭头就走,一个没买——这在股市里叫“虚假申报”。高频交易的电脑可能一秒钟挂出1000个买单,一看市场反应不对,999个都撤了,只成交1个,目的就是“试探市场深浅”,或者故意搅乱价格,让其他股民摸不清方向。有数据说,有些高频交易的撤单率能到90%以上,相当于10次下单9次是“逗你玩”。

所以你明白为啥普通股民总觉得“一买就跌,一卖就涨”了吧?不是你运气差,是有人开着“火箭”跟你在“步行道”上比赛。高频交易的本质,就是“用速度优势抢跑”,把股市变成“拼手速的游戏”,而不是“拼眼光的游戏”。这就好比你参加百米赛跑,发令枪还没响,有人已经先跑了10米,裁判还不管——这游戏谁还想玩?

为啥现在才管?高频交易早就把A股搅成“快闪店”了

可能有人会问:“高频交易这么坏,以前咋不管?”其实不是不管,是以前“管不住”,或者说“不知道咋管”。

首先,以前没明确标准。啥叫高频交易?一秒钟操作10次算高频,还是100次算?没人说得清。就像警察抓小偷,得先定义“啥是小偷”,总不能“看着像小偷就抓”。以前监管层只能模糊地说“加强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”,但高频交易藏在程序化交易里,你分不清谁是“正常程序化”,谁是“高频割韭菜”。有些高频交易机构甚至故意把速度“藏着掖着”,对外说自己是“普通程序化”,偷偷用高频赚钱。

其次,高频交易技术更新太快。你这边刚研究出“一秒钟操作10次算高频”,人家那边已经升级到“一秒钟100次”;你说“撤单率50%以上要监控”,人家把撤单率降到49%,刚好卡在红线外。就像打地鼠,你敲下去,它已经跑到另一个洞了。

最关键的是,高频交易这几年在A股越来越“野”。以前A股波动小,高频交易没啥赚头,主要在美股、港股玩。这几年A股成交量上来了,尤其是注册制后新股多、波动大,高频交易发现“这里韭菜多,好割”,就纷纷跑来“开分店”。有业内人士说,现在A股每天的成交量里,至少10%是高频交易贡献的,有些热门股甚至能到30%。这就好比一个菜市场,10个买菜的里有3个是“职业问价不买”的,其他7个正经买菜的能不被坑吗?

所以深交所这次出手,不是“突然想起来管”,是“再不管,菜市场就要被搅黄了”。你想想,普通股民本来就难:信息没机构快,资金没机构多,现在连下单速度都被碾压,谁还敢炒股?没人炒股,市场就成了“机构互割”,最后还是会崩。新规的本质,就是“给菜市场立规矩”:“问价可以,但不能10个摊位问完都不买;买菜可以,但不能抢在别人前面把菜全买光再涨价卖。”

深交所新规亮了啥招?给高频交易套上“三道缰绳”

这次深交所的《程序化交易管理细则》,核心就一句话:“给高频交易画个像,再戴上紧箍咒。”具体来说,亮了三招,招招都挺狠。

第一招:明确“啥是高频交易”——给野马贴标签

以前高频交易藏在暗处,现在深交所直接给它“画了像”:

要么“订单发起频率高”:最近30个交易日,平均每天发起的订单(包括买和卖)超过3000笔,就算“高频候选人”;

要么“成交笔数多”:最近30个交易日,平均每天成交超过200笔,也算“高频候选人”;

要么“撤单率高”:订单发起后1秒内撤单的比例超过50%,或者单日撤单次数超过5000次,也算。

这三个标准,就像给高频交易拍了张“身份证照片”。以后监管层一看“哦,这家机构每天下单5000笔,成交300笔,撤单率60%”,直接就能判定“这是高频交易,重点监控”。再也不是“猜猜谁是高频”了。

第二招:强制报备+收费——让高频交易“亮家底,多交钱”

光定义还不够,还得让它“主动暴露”。新规说:所有高频交易都得提前向深交所报备,告诉监管层“我是谁,用啥系统,在哪交易,一秒钟能操作多少次”。不报备?不让你玩。

更狠的是“收费”。深交所明确:对高频交易收取“额外费用”,具体怎么收还没说,但意思很明显——“你不是速度快吗?速度快就得多交钱,就像高速公路上超速要罚款一样”。以前高频交易靠“低latency(低延迟)”赚钱,现在latency低了,成本高了,赚的钱就得先扣掉一部分“超速费”。有些高频交易的利润本来就薄,靠“量大”赚钱,一收费可能就不划算了,自然会收敛。

第三招:实时监控+“穿透式监管”——让监管长“千里眼”

报备了,收费了,还得盯着它“别耍花样”。新规要求“对高频交易进行实时监控”,电脑自动筛查“异常交易行为”,比如“突然放量下单又撤单”“成交价格明显偏离市场价”“在涨停板、跌停板附近频繁挂单撤单”。一旦发现异常,立马“约谈机构”,严重的直接“暂停交易权限”。

更重要的是“穿透式监管”。以前高频交易可能用“马甲账户”,或者借别人的通道交易,想躲监管。现在不行了,必须“穿透到实际控制人”,不管你用多少个账户,多少个通道,最后都得追到“谁在背后操作”。这就像警察查酒驾,不管你换多少辆车,只要喝酒开车,就能找到你。

新规能治好A股的“快进病”吗?别太乐观,但也别太悲观

看到这,可能有股民已经激动了:“太好了!这下高频交易被管死了,我终于能赚钱了!”先别高兴太早,新规不是“灵丹妙药”,A股的问题也不是“高频交易一个人造成的”。

先说好处:至少“游戏规则”公平了点

以前普通股民是“光着脚”,高频交易是“穿跑鞋”;现在新规相当于“让穿跑鞋的也得光脚”,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虽然你还是可能跑不过专业运动员(机构),但至少不会被“开火箭的”碾压了。

比如“撤单率高”的问题,新规一监控,高频交易不敢随便“逗你玩”了,市场上的“虚假订单”会少很多,股价波动会更“真实”,你看到的K线图不再是“被高频交易画出来的”,而是“真真切切的买卖力量”。

再比如“抢跑”,新规要求高频交易报备系统速度,交易所可以优化交易系统,让普通股民的下单速度也能快点,缩小“速度差距”。以后你在手机上下单,可能不用再等“1秒延迟”,跟高频交易的差距从“10米”缩小到“1米”,至少有机会“拼一拼”。

再说问题:监管和高频交易,永远是“猫鼠游戏”

高频交易机构不是“吃素的”,他们最擅长“钻空子”。新规说“每天下单3000笔算高频”,他们可能把账户分成10个,每个账户每天下单299笔,刚好不达标;新规说“撤单率50%以上要监控”,他们可能把撤单时间控制在“1秒零1毫秒”,刚好不算“1秒内撤单”。

还有“报备”,高频交易机构会不会“报假数据”?比如实际一秒钟能操作100次,报备时说“只能操作10次”。监管层要核实这些数据,需要技术手段,也需要时间。就像学生考试,总有想作弊的,老师得一个个抓。

更关键的是,高频交易不是“全是坏人”。有些高频交易确实在“提供流动性”,比如你想卖股票时,高频交易的电脑愿意接盘,让你能快速成交。如果把高频交易“一棍子打死”,市场流动性可能会下降,股价波动反而更大。新规的难点就在于“既要打坏人,又要保护好人”,这就像给猫喂鱼,既要让猫抓到老鼠,又不能让猫偷吃鱼,难度不小。

普通股民该咋看?别指望“躺赢”,但至少“别再当冤大头”

说了这么多,普通股民最关心的肯定是:“新规来了,我该咋炒股?能赚钱吗?”

答案是:“别指望新规让你立马赚钱,但至少能让你‘别再当冤大头’。”

第一,别幻想“高频交易消失了,股市就会涨”

股市涨跌主要看经济基本面、公司业绩、资金面,跟高频交易关系不大。高频交易只是“让波动更剧烈”,不会改变“长期趋势”。比如茅台该涨还是会涨,垃圾股该跌还是会跌,新规不会让垃圾股变茅台。

第二,以后炒股“拼眼光”比“拼手速”更重要

以前高频交易横行,股市像“快闪店”,今天涨明天跌,你刚买就套;以后高频交易被管,股市会更“慢”一点,股价波动更反映公司真实价值。这时候你应该多研究“这家公司是干啥的,赚不赚钱,有没有前景”,而不是“今天哪个股票涨得快,我赶紧追”。

第三,遇到“异常波动”别慌,可能是高频交易在“最后的疯狂”

新规刚出来,有些高频交易机构可能会“抓紧时间捞一笔”,最近股市可能会有点“抽风”,比如某只股票突然直线拉涨又暴跌。这时候别跟着追涨杀跌,很可能是高频交易在“清库存”,等新规正式实施(细则说12月1日生效),这种情况会少很多。

第四,多关注“监管动态”,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

新规不是“一劳永逸”的,以后深交所肯定会根据高频交易的新花样“打补丁”。普通股民可以多看看交易所的公告,了解“哪些行为被禁止了”,遇到“疑似高频交易割韭菜”的情况(比如某只股票撤单率突然变高),可以向监管层举报。记住:你的每一次举报,都是在帮自己“净化炒股环境”。

最后说句大实话:股市不是“比谁快”,是“比谁活得久”

深交所这次出台新规,本质上是想把A股从“速度竞赛”拉回“价值竞赛”。高频交易就像游戏里的“外挂”,短期能让少数人爽,但长期会毁掉整个游戏——没人愿意跟开外挂的玩,游戏公司最后也得倒闭。

普通股民与其盼着“新规让自己暴富”,不如记住一句话:“股市不是赌场,是投资场;比的不是谁赚得快,是谁活得久。”高频交易被管了,你还是可能亏钱,但至少不会因为“别人开外挂”而亏钱;你还是可能赚不到大钱,但至少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靠自己的眼光和耐心,而不是靠运气。

最后给大家提个醒:12月1日新规正式生效,从现在到12月,高频交易可能会“最后的狂欢”,股市波动可能会大一点,手里的股票如果突然大涨大跌,别慌,拿住好公司,少折腾,让那些“开火箭的”自己玩去吧——毕竟,股市长跑里,笑到最后的永远是“慢慢跑”的人。